每天手机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推送:新闻推送“已关注”的热点,电商平台推送“今日折扣”,社交账号推送“更新内容”等等。在这些花样的推送背后,大数据正在收集使用者的信息与喜好,给用户画像,越是了解一个用户,越是可能受到“差别对待”,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平台掌握着大量用户的数据,利用算法去“揣摩”用户心意,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有些“猜你喜欢”的功能为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与惊喜。

但随着每个用户的习惯、喜好、收入水平被网络平台“摸透”,老用户反而可能受到更不平等的待遇。例如同一件商品以更高的价格卖给老用户或是会员,又或是同一件商品在不同手机上的价格不同。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老用户或是会员因为使用习惯并不会去做比较,结果就以更高的价格买到了同样的商品。这个问题虽然可恨但比较难被发现,除非消费者自己去做价格比较。那么,利用大数据算法与用户画像“绑架”消费者就没有人管了吗?答案当然不是。Clearway Law 就带您了解数据与平台并非法外之地,消费者可以依照多个法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一点:清楚价格

了解什么是“大数据杀熟”是第一步,可以对照自己平时的消费习惯,有意识的了解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避免过于依赖单一的网络平台,让自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定价劣势之上。

网络上有各种对“大数据杀熟”的定义,大多都是指平台利用数据算法等网络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对平台有消费依赖习惯的用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也曾给出“大数据杀熟”的解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 根据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当营销策略之外的因素,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的。”

第二点:频发场景

“大数据杀熟”比您想象的要常见,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和网约车等消费领域。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3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有关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的调查,在4186份有效的问卷中,8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82.44%的受访者表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

其中,76.85%受访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遭遇过大数据“杀熟”;66.96%的网络外卖和63.00%的网络打车消费过程中遭遇大数据“杀熟”。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在电影消费和视频消费时遭遇过大数据“杀熟”。

89.56%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会侵犯消费者权益,但真正走维权道路的消费者并不多,在受访者中只有0.43%。

第三点:常见例子

当了解网络消费在某些领域容易发生之后,就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价格差异”。常见的价格区别对待例子有:

  1. 根据用户使用的设备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不同;
  2. 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场所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
  3. 根据用户消费频率的不同而差别定价,通常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也越强。

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弹性,价格差异原本是企业定价的一种盈利策略。但前提是不能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以及公平交易权。平台或企业依照不同手机、地址、消费次数给出的不是个性化的定价,而是刻意隐瞒定价机制并谋取更多的溢价。这对消费大众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有欺诈嫌疑,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不能纵容互联网消费乱象

近年来,中国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互联网平台与消费的法律法规。例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也有一些部门规章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等。

尽管法例越来越细化,但是一直面临维权取证难与成本高的问题。“大数据杀熟”的监管难点就在于很难证明因为平台操纵数据和算法,消费者受到价格歧视所以利益受损。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猎罪图鉴》中就有一个案例,讲述北江互联网龙头铜城公司利用信息技术篡改监控,以及企图通过算法监控大众的数据,而由于算法属于铜城公司的最高机密,警方难以取得核心证据,陷入取证困难的境地。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视频截图:《猎罪图鉴》第19集)

此外,下面还有一个案例,发生在2019年,消费者因为算法定价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而维权失败。

“不能被算法困住”!这句话曾在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因为算法而遭受高压工作时作为舆论反击的力量,在网络消费维权中同样适用。2022年1月4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出炉,3月1日正式执行,是对算法“绑架”消费者与劳动者最好的保护。

中国的算法监管中有六大亮点:

中国对算法的监管可以说是全球首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比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算法选择权,甚至用户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用户标签等,这些在其他国家的立法中尚未出现。”

Clearway Law 就带您看看《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有哪些亮点,在遇到网络消费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依法维权。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这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会收到的算法推送内容。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亮点一:消费者可以选择关闭算法

关闭算法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权。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于平等地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规定》也明确了平台应该以显著及适当的方式告知用户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例如“算法推荐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的机制”。平台没有对消费者刻意隐瞒算法机制,就不会构成欺诈的商业行为。

亮点二:不能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这条法例可以“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赋予消费者一个公平交易权。平台了解消费者喜好与特点是为了更好的提供商品服务,而不应是在价格上对消费者进行差别对待。

2021年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的第十三条就已经提到电子商务平台的价格歧视的问题。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根据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当营销策略之外的因素,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应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上一年度销售总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亮点三:保障劳动者权益

这条法例可以解决劳动者被“算法所困”的问题。此前不少网约车司机投诉,刚开始的时候平台吸引劳动者给予很高的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约车司机在接近拿到平台的奖励金的时候往往会被派到接送远距离的客单,网约车司机还不能拒接,否则将有污点记录或扣分。也有外卖送餐员和快递员因为大量被派单而没有休息吃饭时间的问题。该条例再次给该行业的劳动者一个保障,“不能被算法困住”!

亮点四:不能影响网络舆论

在“流量就是财富”的互联网社交时代,平台操纵热搜排序、交易账号、屏蔽信息等更容易涉及商业利益与权益纠纷。平台聚集了大量的用户形成一个舆论场,平台有责任监督该舆论场,而不是操纵舆论,利用平台的优势“监守自盗”。

这条法例也赋予了大众知情权,算法往往在所谓的“个性化”、“定制化”上做文章,但是容易造成信息茧房问题,从而失去了广阔的视野和对更大世界的了解。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亮点五:保护未成年人与老人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互联网平台的服务范围以及消费受众已经“大到不可忽视”,关乎数亿用户,牵动衣食住行。对未成年人与老年人的保护是《规定》中的独特亮点。其中,《规定》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包括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良嗜好以及不安全行为;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并防止电信网络诈骗。这些都为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提升社会公益的责任。

亮点六:算法备案有效取证

整治“大数据杀熟”中国是认真的

在互联网消费的维权案上往往遇到的是取证问题。在算法推荐服务领域,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监管部门,并不具有相应的技术鉴别能力和执法纠错能力,这在诉讼与举证上常常面临阻碍。

《规定》要求平台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供备案,备案信息发生变更以及提供者终止服务时也需要向备案系统通报。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对平台将依法进行评估与监督。平台也应当依法留存网络日志,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等支持和协助。通过对企业设定算法备案的义务方式,有助解决“取证难”这一核心问题。

中国不仅在互联网技术上日益精进,在监管政策上也是紧跟潮流。全球首个算法权利体系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保障,在网络消费与冲浪之时,不再是被动的价格与讯息接受者,也可以主动的维护自己的隐私和消费者权益。如果您有“大数据杀熟”或是网络消费不公的经历,欢迎与 Clearway Law 分享。如果您有咨询与维权的需要,您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找到最符合您要求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