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正式开启。暑假时光怎么过?一直是家长们很头疼的问题。该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海外游学?工作太忙的家长,还要帮孩子找托管。大部分家长的初衷都是想给孩子过个“有意义的暑假”,尽管如此,有一些法律法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否则不仅容易踩坑受骗,还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15家校外培训机构被顶格罚款3650万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重点检查结果,15家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包括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卓越、威学、明师、思考乐、邦德、蓝天、纳思书院,其中13家存在价格欺诈。市场监管部门对上述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这15家校外培训机构都是平日里耳熟能详的,却存在“虚构、夸大、诱导”等违法行为。蓝天教育虚构教师资质,在广告宣传中称其121人的教研团队中,8成以上的老师来自“985、211大学”,而实际情况只有18人;新东方虚构教师执教履历;思考乐虚构培训成果……为了招揽学生,吸引家长,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夸大机构实力,像作业帮在其官网虚构“与联合国合作”,有的甚至编造用户评价,猿辅导在其网站谎称“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
除了虚假宣传,校外培训机构还存在价格欺诈问题。有些机构虚构原价以及虚构优惠折价,但实际销售时从未以优惠价成交。举例来说,有些课程原价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但培训机构会标示五折出售,先到先得,但事实上该课程从未以半价交易过。这些“优惠折价”看似是限时折扣给予实惠,但培训机构仅是利用虚假的或是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导大批家长去买单。
网课纠纷增多、半数与退费有关
付费前是上帝,付费后是小弟,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感受。
2021年,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在线教育平台消费投诉数据与典型案例报告》。据电商专业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受理用户维权案例显示,在线教育纠纷集中发生在退款问题、网络欺诈、霸王条款。其中,退款问题占全年投诉总量的一半以上。
该报告指出:“在线教育平台乱象问题依旧不减,不少教育品牌一味抢占市场,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甚至,不少机构的老师资质存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老师无心授课,而是一门心思做销售。”
疫情以来,线下培训遭遇寒冬,在线教育却上演“抢客大战”。在线教育与互联网企业息息相关,遵循砸钱营销、抢占市场、迅速做大,资本上市的一套模式,像新东方、好未来、达内、51talk等企业都是这种发展逻辑。
在线教育企业最关心的是客户数量、盈利前景,在这种压力之下,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企业设置绩效考核,连授课老师也不例外;为了谋利,采取营销轰炸、低价引流等手段,于是出现夸大师资力量和虚构培训效果等问题;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招揽来学生之后,更换名校教师使用助教上课;有的机构甚至收取大量学费后突然关门跑路,消费者退费无门走上维权之路。
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如何监管?
在线教育产业快速发展,但在监管层面仍然存在不足,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法律法规,在校外培训的范围界定、监管机制、法律责任等方面仍然缺乏明确的规定。
好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已经引起重视。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防学科类机构违规开班、加强非学科类机构监管、加强监督举报查处力度、严防安全风险隐患。简单来说,家长们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学科有关的校外培训一律禁止;非学科类如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应查清资质签好合同再理性参与。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21年7月,国家发布“双减”政策,也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启学生学业减负、校外培训监管的治理行动。
1. 从严审批培训机构
从审批层面加强多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明确企业经营范围与监管部门。
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现存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
2. 培训服务遵守限制与规范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严禁超标超前培训。暑期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培训。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任何以托管、家教、咨询、研学等名义开展的学科培训均为非法培训行为。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
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3. 校外培训机构运营监管
上述提到不少校外培训机构被“资本裹挟”,不得不遵循快速扩张的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由此,“双减”政策提到,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
校外培训机构应注意,在销售考核制下出现的乱收费、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都属于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将面临广告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的处置。
规范收费行为方面,培训收费时间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明码标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制定,公开公示后接受社会监督。
在培训服务经营中,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如果是线下培训,培训时间最迟不超过晚上20: 30。
家长们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上要注意什么?
针对暑假可以进行的非学科类培训,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地方的管理制度,家长们可以留意当地教育部门的通知或是监管意见。例如江苏省,对科技、艺术、体育类的非学科类培训,提出应取得办学许可证,并对场地、收费、培训内容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
(来源:教育部网站)
截至2022年4月30日,已有10.99万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其中9.52万家机构通过了资质审核。家长们可以在网络平台查询机构的资质,留意当地监管部门公布的教育机构“黑白名单”,防止入坑。
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师资和课程安排是家长应该要重点把关的。Clearway Law 提醒家长,在给孩子选网课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培训机构是否依法登记。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上可以查看企业的相关信息,在账号主体上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认证情况,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在“天眼查”等查询网站上查看企业的工商登记情况。
家长们也应该主动与培训机构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确认合培训内容、培训期限、时间安排、收费金额、退费办法、违约责任,以及双方争议解决途径,并且向培训机构索要正规发票,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就是给孩子减负,提高教育的质量。家长们还是要注意切勿因为攀比和焦虑,让孩子错失了本应自由快乐的美好时光。